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台灣農企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緣起

壹、緣起

台灣農企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由台灣社區志工聯盟的志工籌資成立,緣起於台灣社區志工聯盟的「釣竿計畫」。同時有感於台灣的食安問題造成國民飲食的不安,以及台灣農業目前所遭遇的種種困境,期望在本事業的計畫中,對以上問題提出策略進行改善,並且透過實踐社區主義與整合經濟的相關論述,完成「健康、富裕、新台灣」的願景。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一、給釣竿計畫

釣竿計畫
長期以來,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造成社會諸多問題,如治安敗壞、兒童照護,與老人就養等社會問題,可說是台灣現今最急迫待解決的問題。有錢人的財富不斷的增加,窮人的財產不但縮水,許多人甚至連工作都不保。更令人憂心的是「新貧階級」不乏高知識份子,以台北市為例,八十八年低收入戶中大學程度僅佔6.7%,然而到了九十一年,大學畢業的低收入戶竟佔全部低收入戶高達27.0%。易言之,許多擁有工作能力的知識份子亦面臨失業問題,更遑論景氣對藍領階級或中高齡失業者的衝擊程度了(曾志超、尤元奎,2003),而這也埋下日後卡債風暴、暴力討債與大量家庭房屋被法拍的危機。
台灣社區志工聯盟於2006年,有感於當時社會環境充斥著因信用卡所衍生的社會問題,遂於該年10月,發起解救卡奴運動,並督促政府宣布『禁止暴力討債』之行政命令,造福無數因卡債問題所困擾之個人與家庭。在2007~20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,台灣房屋被法拍的家庭大增,台灣社區志工聯盟王創會長於2009年挑戰不可能的任務,發起「搶救法拍屋運動」,至今義務協助兩千多個房屋被法拍的家庭,免於有路無厝的家庭厄運。王創會長在解救卡奴運動、搶救法拍屋家庭與弱勢家庭中發現,經濟困難是他們共同的最大難關,若是能夠協助他們獲得一技之長,則能建立經濟基礎,改善其家庭經濟,因此於2010年設立幸福村希望工場,更於2011年著手規劃幸福村希望農場,幫助無法在外工作的弱勢家庭婦女增加收入,讓無屋可住的法拍家庭或弱勢家庭進住,達成協助弱勢家庭脫離貧困,此即為「釣竿計畫」
台灣社區志工聯盟創會長王來進先生於2003年起,發想台灣改革的計畫,在其社區主義整合經濟論述的基礎下,陸續完成:
  1. 20068月,台灣社區志工聯盟的設立
立基於社區主義之思想,結合社區志工,進行各項社區改革運動 ,以協助弱勢民眾脫離貧困,促進社區商圈繁榮,整合企業資源,繁榮總體經濟,同時提倡各項有益身心靈健康之活動,建立村村都是幸福村的理想國家。
  1. 200610月,發起解救卡奴運動,政府宣布『禁止暴力討債』行政命令。
  2. 2009年,發起搶救法拍屋運動,至今義務協助兩千多個房屋被法拍的家庭。
  3. 2010年,設立幸福村希望工場,協助無法在外工作的弱勢家庭婦女增加收入。
  4. 2011年,規劃幸福村希望農場,讓無屋可住的法拍家庭或弱勢家庭進住,達成協助弱勢家庭脫離貧困。
二、食安風暴
台灣食安風暴自民國100年5月起,因塑化劑衝擊飲料、果汁超過兩百家食品業者,人人自危、哀鴻遍野;民國102年5月再受毒澱粉風暴,政府強化食安管理言猶在耳,未料市售板條、粉圓、豆花等食品再度淪陷,輿論嘩然;102年10月又受棉籽油、芥花油及銅葉綠素摻混的假橄欖油之毒害,再掀一波滔天巨浪,大統長基、富味鄉、味全、福懋等知名食品業者所銷售的油品,皆捲入此風暴之中。民國103年9月餿水油風暴席捲全台之際,頂新旗下正義香豬油又涉混摻飼料油,全國人民群情激憤如排山倒海而來。全國人民自動發起拒買頂新產品,而全國五處地檢署更分進合擊進行調查,財政部也因此積極查頂新的稅。
綜合過去三年的五場食安風暴,我們得到一個結論,那就是今天的台灣不但面臨市場失靈(market failure),更面臨政府失靈(government failure)。因為若非如此,又怎會在短短三年之中,接連發生五場食安風暴?這些業者又豈會在政府三令五申下枉顧商譽,繼續販售黑心食品圖利?
我們仔細觀察台灣三年來的食安風暴可以發現到,長期以來生產者與消費者始終處於資訊不對稱,當消費者以為買品牌大廠即是品質保證,詎料塑化劑、毒澱粉、銅葉綠素、飼料油卻一一進入食物鏈。而廠商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,正是在追求自利時無視於外部傷害所致。在他們大賺黑心錢之際,人們卻因此賠上健康,這種瘋狂的自利行為三年五起,簡直匪夷所思,企業道德淪喪至此,自然引起人神共怒(工商時報,2014),而這一連串的食安風暴,同時喚醒民眾對食材安全的重視。
三、農業困境
政府近來,為了農業的升級與再造,於是提出輔導農民轉型為農企業的計畫,雖然政府有此美意,但是經由牛樟哥實地走訪農村,與農民訪談後發現,多數的農民對此一計畫,有著莫名的恐懼。多數農民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對於所謂企業經營可說是一竅不通,更由於年歲較長,欲使其由農業技術層面,轉為經營管理層面,對他們來說這未知的風險實在太大。所以,一直以來,政府還在以特定的成功農企做為樣板,而不能有效的擴展到廣大的農村社會。農業經營本屬不易,在經貿自由化的潮流下,國內農業所面臨的挑戰更趨艱鉅,當前農業經營面臨下列四個重大問題︰
1.小農經營調適問題︰
農產品市場開放自由競爭,小農家庭農場缺乏企業化經營之能力,因此在生產技術、人力資源、智財法規、數位落差、行銷推廣與經濟規模上,無法與國外高效率生產的農產品競爭,造成我國小農低收入農家面臨生存問題。
2.農村人口老化嚴重︰
都市化的以及工商業的發達後,因農村謀生不易,促使年輕農村勞力外移,造成農業產能的降低、農業技術與文化斷層,因為農村勞力不足、大量良田休耕荒蕪,這促成臺灣農業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及平均年齡上升,這也使得農業難以導入現代化的經營理念。
3.商品化農產品價格偏低問題︰
在國外農產品競爭下,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低迷,我國商業化農產品價格與國內高資源成本相較,將呈現偏低之現象,農業生產缺乏價格誘因,影響未來農業的發展。
4.農產運銷通路 :
農產運銷通路所衍生的問題,長久以來一直為人所詬病,以台灣茶為例,在日據時期,日本總督府即有意縮短運銷通路,達到去中間化,以為農民提高利益,然而,因中所牽涉的龐大利益,讓竟讓日本政府的良善政策為之挫敗。直到現今的周休二日與數位浪潮興盛,少數農民方得藉由觀光農場與網路行銷的方式,縮短運銷通路,進而達到去中間化的目的,但這畢竟不是多數農民所能及。
5.農產安全與食安
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農產品安全事件發生,消費者對於其所購買的農產品開始有些疑慮,而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,消費者因為擔心吃到不安全或來路不明的食品,因而更加重視食品安全。雖然行政院農委會推行農產品的身份證「產銷履歷」,要讓民眾只要購買包裝上貼有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的食品,即可在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TAFA找到自己所購買農產品源頭廠商及販賣零售點。但是,由於台灣農民生產規模小,因此多數農民為了節省開銷、降低成本,產銷履歷實施上並不普遍。
6.農地零細化
台灣山多平原少、地狹人稠、擁有大量自耕農及家庭農場,使平均每人、每戶耕地面積小,農地過於零碎,不利機械化規模小使生產成本高,競爭力不足。在WTO的框架下,農產品的價格必須跟國外競爭,所以無法像過去保價收購的時代維持高價,如果要在價格下跌情況下反而維持農戶的收入,適度擴大耕地面積,以達成經濟規模。但是,台灣因為農地產權的繼承關係而零細化,使得每戶農戶所擁有的耕地面積,小於一甲的占多數,而現行的休耕補助政策則讓地租提高,使得擴大生產規模面積以增加每戶農家收益變得窒礙難行。
7.農業土地資源品質下降的問題︰
強調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的農地資源利用型態,經常未能考慮農業土地資源的容受力( CarryingCapacity) ,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執行不嚴,工業廢棄物及廢水造成土壤汙染沿海養殖漁業抽取地下水,造成地層下陷、海水倒灌、土壤鹽鹼化。工業生產的廢棄 物及廢水排放到 農田,造成土壤汙染嚴重對農業土地資源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,如水污染、土壤酸化、表土流失、有害物質影響人體健康等問題,以致台灣農業土地資源的品質持續下降之中。
8.市場需求改變
隨著國人生活水準提升、飲食習慣改變, 使稻米生產過剩,小麥、黃豆等雜糧需求 增加,必須依賴進口,導致農業呈現貿易赤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